
在中药的行气除滞阵营中,枳壳犹如一柄刚劲锋利的“开破之斧”。它源自芸香科酸橙未熟之果,较其幼弟“枳实”更为宽大,破气之势虽稍缓,然其宽中消胀、化痰导滞之功更为稳健。其性善下行气分,能破胸膈之痞结,除脘腹之窒塞,化脏腑之痰食,是调理气机壅滞、中焦痞满不可或缺的“行气重器”。无论饮食停滞、痰气交阻,抑或脏器下垂、痰饮结聚盛鹏配资,枳壳以其辛行苦降之性,展现出劈开浊阴、开通清道的强势力量。

中药来源
枳壳,来源于芸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变种(如黄皮酸橙、代代花),或甜橙的干燥未成熟果实(接近成熟但外皮尚青)。通常在夏季果实近成熟、果皮尚呈绿色时采摘(比枳实采收稍晚),横切为两半(或呈半球形),晒干或低温干燥入药。以皮青、肉厚白、瓤囊小、质坚实、香气浓者为佳。

典籍记载
枳壳与枳实同源而异用,药用历史悠久。《神农本草经》首载“枳实”之名。宋代《开宝本草》明确区分:“枳实生河内川泽,…九月十月采,阴干。旧云江南为橘,江北为枳。”后逐渐认识到未大者称枳实,已大者称枳壳。《本草纲目》中李时珍详述:“枳实、枳壳气味功用俱同,上世亦无分别。魏晋以来,始分实、壳之用。…枳实小则性酷而速,枳壳大则性和而缓。”并指出枳壳“大抵其功能皆能利气,气下则痰喘止,气行则痞胀消,气通则刺痛解,气利则后重除。故以枳实利胸膈,枳壳利肠胃。然仲景治胸痹痞满,以枳实为要药,诸方治下血痔痢、大肠秘塞、里急后重,又以枳壳为通用。”清代《药品化义》谓:“枳壳主通,…能消胸膈心下痞塞胀满。”《本草备要》总结:“破气,行痰,消积。治胸膈痰滞,心下痞胀,噫气呕逆,胁肋疼痛,大肠风秘,里急后重。”
药材性状
外观:呈半球形(少数为瓣裂片),直径3-6厘米。
外表面:棕褐色、绿褐色或青褐色,有颗粒状突起(油室),具明显的网状皱纹及凹陷的小点(油室凹点)。顶端有明显的花柱基痕(盘状果蒂痕),基部常具放射状果柄痕或残留的短果柄。
内表面(切面):黄白色或淡棕黄色,边缘常呈棕褐色环状(内果皮)。光滑而厚,边缘可见明显的瓤囊(1-2列)呈放射状排列。
瓤囊:多数已压瘪成皱缩的膜状小瓣,棕褐色。
质地:硬韧或坚硬,不易折断。
气味:气清香浓烈(辛香而略带凉感)盛鹏配资,味苦、微酸(久嚼微涩)。
关键特征:“半球形”,外皮青褐有颗粒及凹点,内面黄白,瓤囊棕褐成列,气香浓。

性味归经
味苦、辛、酸,微寒。入脾、胃、大肠经。
功能主治枳壳的核心功效在于行气宽中,消胀除痞,化痰消积,导滞通腑:
①行气宽中,消胀除痞:
专攻中焦脾胃气滞。主治气滞停积所致之胸膈痞闷、脘腹胀满、疼痛拒按、嗳气吞酸、恶心呕吐。尤善治胸腹气痞(胀满而按之不觉痛),常配白术、陈皮等(如枳术丸)。亦用于肝气横逆犯胃之脘胁胀痛。
②化痰消积:
能行气化痰。主治痰滞气阻之咳嗽痰多、胸闷不畅。亦能破气消食导滞,用于食积不化之脘腹痞胀、嗳腐吞酸、大便不调。
③导滞通腑(较枳实缓和):
能推动肠胃气机下行,促进排便。主治胃肠气滞、实热内结或湿热壅盛之大便秘结、里急后重、下痢不爽。常配大黄、槟榔等。
药膳推荐
枳壳药力较峻,气味辛香浓烈,一般不直接入日常饮食作药膳主材。多用于需较强理气消胀的特定食疗辅助:
(辅助消食)枳壳陈皮瘦肉汤:
组成:枳壳3-5克(剪碎纱布包紧),陈皮5克,炒山楂6克,瘦猪肉片100克,生姜2片。
做法:肉类焯水,与药包、陈皮、山楂、姜加水煮沸后小火炖30-40分钟,弃枳壳包,调味喝汤食肉。
功效:理气健脾,开胃消食。适用于明显肉食或油腻积滞引起的脘腹胀满、嗳腐恶心。少量短用。
注意事项
孕妇禁用;脾胃虚弱、中气下陷而无气滞者忌用;体虚久病、气血亏虚、脾胃素虚(食少便溏)者慎用;无实邪、无气滞胀满者忌用。
中医治病需辨证施治,因个体差异,服用中药前,建议先咨询专业的中医师和中药师!要想学到更多中医药知识,请持续关注鹤山市中医院公众号哦!
声明:图片来源于网络,非商业用途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
END

盛鹏配资
宝尚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